一、案例背景与概述
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: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”。健康中国建设将预防作为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,给高校体育育人无限的发挥空间。当前,大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的态势,形势不容乐观,提升大学生体质水平刻不容缓。2021年9月,接到相关部门反馈:学院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仅为43.1%,低于省高校学生体测的平均成绩。据了解得知这些同学平日学业繁重,有休息时间就待在寝室打游戏、睡觉,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,如何调动学生们健身运动的积极性,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,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,并养成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。为此,从学院学生特点与工作实际出发,制定了1+N体质提升共同体计划,旨在实现“体育强身、体育育人、体育强国”的培养目标,贯彻落实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。
二、案例分析与应对
(一)案例分析
1.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刻不容缓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电脑及互联网络的普及、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等原因,导致当代00后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急剧减少,身为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中成长,养成的不爱运动的懒惰习惯,进而导致免疫力低下,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都不尽人意。
2.体育课程总体向好但仍是教育短板。传统体育课教学以传授专项技术为主,却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发展。每周一课的体育课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锻炼效果,一学期下来技术学习效果不理想,身体素质也没有显著的提高。
3.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有待全面提升。虽然我们不断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。但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专业课程学习,业务时间投入科研竞赛等活动中,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,精力消耗巨大,精神状态不足,很难每天坚持锻炼身体。
(二)案例应对
1.参与意识全面化。主抓学生干部、热爱健身的学生群体,成立1+N健身运动帮扶组,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,将自己阳光、自信的思想和行动影响、辐射周围同学,调动学生群体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生活,从宅居寝室转为汗撒操场。
2.宣传平台多元化。通过定期举办运动健康专题讲座、主题班会、体育文化课、信息化平台健康常识推送等方式丰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,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帮助大学生养成自觉开展体育锻炼、调整作息规律及合理膳食的习惯。
3.兴趣组织多样化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趣味运动会及各项运动赛事,有计划、有目的、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,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自主的创新意识,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,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能力。
三、案例反思与启示
1.深刻理解体育树德育人的教育作用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字字千金,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猜得出来的”。体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,定要起到它特殊的“育人”作用,实现高校“体育强身、体育育人和体育强国”的奋斗目标,离不开思政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灌输。
2.巧用体育育人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。在体育育人的过程中,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定的运动习惯,面临困难和失败我们不气馁,学会互学互助,体育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,是人格魅力的打造与展现。学会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,敢于正视现在,也敢于去展望未来。
3.疫情防控常态中释放体育育人力量。“体育育人”已成为当下校园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,在学校封闭管理的政策下,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,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,增强抵抗病毒的免疫力,用健康的体魄,迎战疫情,做身心健康、堪当重任的新时代合格人才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。